9月13日,浙江杭州,一法院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程序投放“悬赏令”,精准曝光“老赖”。江干法院发布23名被执行人的信息,包括姓名、头像、标的、所涉案件、悬赏额等。其中一名被执行人诸某未履行标的17735.17万,按照5% 的比例,悬赏金额高达886.76万。
执法机关通过社会公开悬赏形式,让公众提供线索,从而找到案件中的关键人,早已不新鲜。但上面的新闻却亮点多多。一方面当然是高达880万的悬赏奖金,具有绝对的诱惑力。另一方面,法院运用高科技手段,在朋友圈精准发布通告,让老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。
据江干法院介绍,通过这些“悬赏执行”小程序,将被执行人的有关信息交给与腾讯合作的第三方,向被指执行人的亲友、同事等周边人群,或者被执行人定位位置一定范围内微信用户朋友圈投放公告,曝光失信内容。
诚信守法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。执行法院判决,偿还个人债务,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。对欠债不还的老赖,施以道德谴责和舆论压力,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。法院在朋友圈精准曝光老赖,有利于尽快找到被执行人及其财产,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。
微信朋友圈已是现代人基本社交工具和日常生活“标配”,江干区法院在朋友圈精准曝光老赖,最大限度地运用移动网络手段,并将有效信息嵌入现代人的社交圈,从而锁定被执行人。这样的操作,有威慑,也够“杀伤力”。
能看到微信朋友圈的都是熟人,包括朋友、家人、同事、同学等。重奖之下必有勇夫,老赖的亲朋,会为了高额的悬赏奖励,泄露他的信息吗?更直接地问,你会为了高额的悬赏奖金,供出老赖朋友吗?一方面,从道德层面来说,因为悬赏的存在,举报难免落下“出卖”“告密”的嫌疑。
另一方面,从社会层面来看,配合法院执行公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。任何人把老赖信息,提供给法院,无可厚非。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,此时, 在法律和社会诚信面前,个人私交应当让位。举报,与800多万奖金无关。